close

轉錄自 josephhou ptt看板 Chan_Mou
--------------------------------------------------------------------
龐統字士元,襄陽人也。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鑒,統
弱冠往見徽,徽採桑於樹上,坐統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徽甚異之,稱統當南
州士之冠冕
,由是漸顯。

襄陽記曰: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龐德公語也
。德公,襄陽人。孔明每至其家,獨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德操嘗造德公,值
其渡沔,上祀先人墓,德操徑入其室,呼德公妻子,使速作黍,「徐元直向云有
客當來就我與龐公譚。」其妻子皆羅列拜於堂下,奔走供設。須臾,德公還,直
入相就,不知何者是客也。德操年小德公十歲,兄事之,呼作龐公,故世人遂謂
龐公是德公名,非也。德公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諸葛孔明小姊,為魏黃門吏部
郎,早卒。子渙,字世文,晉太康中為牂牁太守。統,德公從子也,少未有識者
,惟德公重之,年十八,使往見德操。德操與語,既而嘆曰:「德公誠知人,此
實盛德也。」

後郡命為功曹。性好人倫,勤於長養。每所稱述,多過其才,時人怪而問之,
統答曰:「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
不美其譚即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
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
--------------------------------------------------------------------

文中提到的龐德公,應是龐統的叔父(或伯父),在當時是非常出名的人物,
「臥龍」、「鳳雛」和「水鏡先生」這三個大家熟悉的稱號都出自他的手筆,
這麼算起來,其實龐德公應該才是水鏡學園的校長才對....XD

龐統少年時期的知名度不高,只有龐德公把他當個人物,叫他去見司馬徽,
當時司馬徽正在樹上採桑,就這麼坐在樹上和龐統聊了整整一天,
非常驚異於龐統的才華以及龐德公的識人之明,稱龐統為「南州士之冠冕」。

當然我們不確定司馬徽在這裡指的「南州」是包括哪些範圍,
不過算起來至少也該包括荊州在內,說龐統是荊州第一,當然是非常高的評價。


後來龐統擔任南郡功曹時,很喜歡品評人物,評論時經常誇大他們的優點,
有人覺得他嘴砲得太超過了,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嘴砲?

龐統說:「現在天下大亂,好人少而壞人多,我想要勸喻百姓向善,
如果我不這樣做他們就沒有好的名聲,有好的名聲他們就會願意向善,
今天我稱讚十個人、其中有五個人向善的話,那總也成功了一半,
如果這樣能讓一半的人心存善念,那有什麼不好?」

--------------------------------------------------------------------
吳將周瑜助先主取荊州,因領南郡太守。瑜卒,統送喪至吳,吳人多聞其名。
及當西還,並會昌門,陸勣、顧劭、全琮皆往。統曰:「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
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
謂全琮曰:「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
。雖智力不多,亦一時之佳也。」
績、劭謂統曰:「使天下太平,當與卿共料四
海之士。」深與統相結而還。

張勃吳錄曰:或問統曰:「如所目,陸子為勝乎?」統曰:「駑馬雖精,所致
一人耳。駑牛一日行三百里,所致豈一人之重哉!」劭就統宿,語,因問:「卿
名知人,吾與卿孰愈?」統曰:「陶冶世俗,甄綜人物,吾不及卿;論帝王之秘
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劭安其言而親之。
--------------------------------------------------------------------

周瑜死後,龐統送喪到江東,江東人素聞龐統大名,全部跑來看他長得有多醜(咦?)
其中比較有名的幾個包括陸勣、顧劭、全琮在內全部跑來了,
聽說龐統很喜歡評論人物,全部圍著龐統要他幫大家算命。


龐統:「陸勣就像馬一樣跑得很快、顧劭就像牛一樣可以拖著一堆東西走很遠,
全琮你雖然沒什麼腦袋,但放在現代也算不錯了啦!」

鄉民:「照你這麼說,你覺得這三個人裡最好的是陸勣囉?」(鄉民引戰!)

龐統:「沒有這回事,馬跑得很快沒錯,但馬一次只載得動一個人;
牛雖然一天只能爬三百里,但是他可以載的重量豈止一個人而已?」

顧劭:「哞~那你說說看,我這頭牛跟你哪一個比較好?」

龐統:「教化百姓、陶冶性情、選拔人才,這些我不如你,
但是論帝王之術、婊人之道,這些你肯定是比不上我的....」

都說龐統喜歡讚美人,結果卻把人比喻成畜生,這....

當然我們不是古代人,沒辦法深刻體會被比為牛馬算不算是個好的評價,
不過既然這幾個被罵畜生的當事人倒是都聽得很高興,應該是真的不錯吧!
唯一看來不太高興的是被說沒腦袋的全琮,後來都沒看他再跟龐統講話了....XD

龐統離開前,眾人依依不捨,相約有一天如果天下太平要天天聚在一起打嘴砲。

--------------------------------------------------------------------
 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
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
諸葛亮亦言之於
先主,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併為軍
師中郎將。

江表傳曰:先主與統從容宴語,問曰:「卿為周公瑾功曹,孤到吳,聞此人密
有白事,勸仲謀相留,有之乎?在君為君,卿其無隱。」統對曰:「有之。」備
嘆息曰:「孤時危急,當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謀之士
,所見略同耳。時孔明諫孤莫行,其意獨篤,亦慮此也。孤以仲謀所防在北,當
賴孤為援,故決意不疑。此誠出於險塗,非萬全之計也。」
--------------------------------------------------------------------

後來孫權聽魯肅的建議將南郡(江陵)借給劉備,龐統突然就變成劉備的屬下了,
這裡我們只能推測孫權在出借南郡時也順便連南郡原本的文官系統一起打包,
因此原為南郡功曹的龐統也順便被劉備給「借」來了,這一借再也沒有還....
(劉備:趕快去查一下魯肅、呂蒙和陸遜有沒有在南郡當過官,快!)

龐統到劉備帳下後被分配到耒陽做縣令,縣令幹得亂七八糟被免職,
三國演義把這一段改編成一段非常生動的故事,不過正史中就是這麼寥寥數語而已;
魯肅聽到這件事以後大驚失色,不是說他有無敵相人之術嗎?趕快寫信給劉備:
「龐統不是治理百里之地的人啊,要讓他擔任治中、別駕才能顯示他的才能!」

劉備把龐統找來聊天,一聊之下驚為天人,加上諸葛亮的推薦,
這才任命龐統為治中從事、軍師中郎將,親厚僅次諸葛亮(關羽、張飛:........)


劉備:「之前我到東吳的時候,聽說周瑜曾經密奏孫權想把我留在江東,
你當過周瑜的手下,有沒有聽說過這件事?
有就講沒關係,之前各為其主,我不會怪你。」

龐統:「有啊。」(OS:千萬不能讓你知道其實這主意就是我出的....)

劉備:「呼,好險!」(OS:你以為我不知道你有多會婊人嗎?)

--------------------------------------------------------------------
亮留鎮荊州。統隨從入蜀。

九州春秋曰:統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
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
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
備曰:「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
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
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統曰:「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
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
不取,終為人利耳。」備遂行。
--------------------------------------------------------------------

接下來劉璋召喚劉備,劉備將諸葛亮留在荊州,帶領新來的龐統入蜀,
原本劉備可能還沒有意思要去奪劉璋的基業,龐統就來當這個壞人:


龐統:「荊州連年戰亂殘破不堪,北邊有曹操、東邊有孫權,根本沒什麼搞頭,
現在益州要錢有錢要人有人,什麼都有,可以藉以成就大業。」

劉備:「我現在能跟曹操對抗,靠的不就是他做什麼我就不做什麼嗎?
曹操殘暴我就寬仁、曹操詭詐我就忠厚、什麼都跟他相反就對了,
如果現在我這麼做了,那跟曹操還有什麼不一樣?」
(曹操:幹,我平常都不吃大便的,那你吃嗎?)

龐統:「做人腦袋要靈活一點啊,兼併弱小以抗強敵,那是春秋五霸的事業,
反正我們把劉璋打下來以後封一大塊領地給他就好,這樣哪裡傷了信義?
現在你到口的肥肉不吃,總有一天會被人夾走的。」

劉備:「好吧,就聽你的。」(OS:姓龐的你真的很愛婊人....)

--------------------------------------------------------------------
 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曰:「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
勞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還成都
,先主當為璋北征漢中,統復說曰:「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
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
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
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
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
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沈吟不去,將致大因,不可久矣。」

先主然其中計,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
--------------------------------------------------------------------

劉備入蜀之後,劉璋擺宴會招待劉備,龐統婊人本性始終不改....


龐統:「趁劉璋就在這裡,立刻把他拿下,我們兵不血刃就可以收下益州了。」

劉備:「我們才剛來沒多久,你這麼搞是要我人心盡失嗎?」

龐統:「好....好吧。」(OS:幹,被識破了....)



其實這個部分個人也以為劉備是對的,先不說他們來多久的問題,
人家當你是朋友找你來作客,你卻在宴會上把主人抓起來佔了他的家,
這樣無論如何說不過去,如果劉備會聽的話他就不是劉備了。

後來劉備和劉璋聊得很開心,劉璋也正式向劉備提出進攻漢中的要求,
劉璋回成都之後,龐統馬上蠢蠢欲動,只是他這次一次提三個計劃給劉備選:

龐統:「媽的每次提案都被拒絕,這次我提三個給你選總行了吧?
上策:秘密挑選精兵,大軍晝夜趕路突襲成都,
劉璋不懂軍事又沒有準備,我們一戰便可平定益州。
中策:在涪關的高沛、楊懷手握重兵,而且看我們不爽很久了,
我們假裝荊州有緊急軍情要離開,他們一定會很高興的來送行,
趁機宰了他們奪取軍隊,再慢慢設法進攻成都。
下策:如果前兩個你都不聽,媽的我們不要打了啦,直接回家!」

劉備:「....好吧,那就選中策好了。」(OS:姓龐的你給我記住....)

同樣的,個人推測龐統在提這三個計劃時,應該已經猜到劉備會接受哪一個了,
上策太急,如果這麼做的話民心問題恐怕不見得比剛剛直接抓劉璋好到哪去;
下策則是太緩,劉備這一趟就是為了奪取益州,根本不可能空手而回。

這叫做二選一法(只是這次是三選一),個人推測老六其實本來就想推中策,
只是直接提怕被拒絕,故意多提兩個劉備不可能答應的計劃給他選,劉備就上勾了。


按照龐統的中策實施後,高沛、楊懷果然中計,
劉備殺二將並奪取其軍隊,益州重鎮涪關落入劉備手中。

--------------------------------------------------------------------
於涪大會,置酒作樂,謂統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統曰:「伐人之國
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非仁者邪
?卿言不當,宜速起出!」於是統逡巡引退。先主尋悔,請還。統復故位,初不
顧謝,飲食自若。先主謂曰:「向者之論,阿誰為失?」統對曰:「君臣俱失。
」先主大笑,宴樂如初。

習鑿齒曰:夫霸王者,必體仁義以為本,仗信順以為宗,一物不具,則其道乖
矣。今劉備襲奪璋土,權以濟業,負信違情,德義俱愆,雖功由是隆,宜大傷其
敗,譬斷手全軀,何樂之有?龐統懼斯言之泄宣,知其君之必悟,故眾中匡其失
,而不脩常謙之道,矯然太當,盡其蹇諤之風。夫上失而能正,是有臣也,納勝
而無執,是從理也;有臣則陛隆堂高,從理則群策畢舉;一言而三善兼明,暫諫
而義彰百代,可謂達乎大體矣。若惜其小失而廢其大益,矜此過言,自絕遠讜,
能成業濟務者,未之有也。臣松之以為謀襲劉璋,計雖出於統,然違義成功,本
由詭道,心既內疚,則歡情自戢,故聞備稱樂之言,不覺率爾而對也。備宴酣失
時,事同樂禍,自比武王,曾無愧色,此備有非而統無失,其云「君臣俱失」,
蓋分謗之言耳。習氏所論,雖大旨無乖,然推演之辭,近為流宕也。
--------------------------------------------------------------------

劉備奪取涪關之後,在涪關大宴眾將,置酒作樂。


劉備:「今天的聚會真是快樂啊!」

龐統:「打別人的國家還這麼高興,這樣怎麼稱得上是仁者之兵?」

劉備:「媽的這不就是你的意見嗎?武王伐紂的時候還不是前歌後舞,
你說武王也不是仁者嗎?講這什麼屁話,給我滾出去!」



把龐統趕出去以後,劉備大概也覺得罵得太超過了,又把龐統請回來,
龐統回來以後什麼話都不說,就當剛剛去上廁所一樣,坐回原來的位置談笑自若。

劉備:「剛剛我們講的那些話,到底是誰錯啊?」

龐統:「我們都有錯啦!」(OS:想叫我認錯?門都沒有!)

劉備:「哈、哈、哈....」(OS:這人怎麼這麼難伺候....)



漢晉春秋的作者習鑿齒認為錯在劉備,寫了一大篇理由來支持他的論點,
裴松之也認同習鑿齒的結論,但認為他推論了這麼大一篇純屬唬爛。


--------------------------------------------------------------------
 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
。拜統父議郎,遷諫議大夫,諸葛亮親為之拜。追賜統爵關內侯,諡曰靖侯。
--------------------------------------------------------------------


劉備軍包圍雒城,龐統親自率眾攻城,被城中的流箭射中,陣亡。

正史並無「落鳳坡」的橋段,三國演義為了捧老七,把這一段做了不少扭曲,
從此老六就整個人黑了,變成一個急功近利自取其死的大傻瓜。

在這之後,三國演義更描寫劉備坐困愁城等待老七救援,這也不是事實,
差不多就在老六陣亡前後,老七率張飛、趙雲從荊州入蜀,整件事純屬巧合,
這樣大規模軍事行動不太可能是臨時起意,應該是早就計劃好的,
只是沒人想到老六身先士卒,居然在雒城攻防戰中箭陣亡,鳳雛折翼。


有很多人認為如果龐統還在,北伐時期的主將是他結局會不會有什麼改變?
坦白講很難說,老六在用兵上的確比老七大膽許多,也許真的會有不同,
但歷史上沒發生的事情,我們也只能流於想像就是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ckal594 的頭像
    jackal594

    奕毛版

    jackal59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