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火鳳燎原 (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轉錄自 josephhou ptt看板 Chan_Mou
--------------------------------------------------------------------
龐統字士元,襄陽人也。少時樸鈍,未有識者。潁川司馬徽清雅有知人鑒,統
弱冠往見徽,徽採桑於樹上,坐統在樹下,共語自晝至夜。徽甚異之,稱統當南
州士之冠冕
,由是漸顯。

襄陽記曰:諸葛孔明為臥龍,龐士元為鳳雛,司馬德操為水鏡,皆龐德公語也
。德公,襄陽人。孔明每至其家,獨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德操嘗造德公,值
其渡沔,上祀先人墓,德操徑入其室,呼德公妻子,使速作黍,「徐元直向云有
客當來就我與龐公譚。」其妻子皆羅列拜於堂下,奔走供設。須臾,德公還,直
入相就,不知何者是客也。德操年小德公十歲,兄事之,呼作龐公,故世人遂謂
龐公是德公名,非也。德公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諸葛孔明小姊,為魏黃門吏部
郎,早卒。子渙,字世文,晉太康中為牂牁太守。統,德公從子也,少未有識者
,惟德公重之,年十八,使往見德操。德操與語,既而嘆曰:「德公誠知人,此
實盛德也。」

後郡命為功曹。性好人倫,勤於長養。每所稱述,多過其才,時人怪而問之,
統答曰:「當今天下大亂,雅道陵遲,善人少而惡人多。方欲興風俗,長道業,
不美其譚即聲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猶得其半,而
可以崇邁世教,使有志者自勵,不亦可乎?」
--------------------------------------------------------------------

文中提到的龐德公,應是龐統的叔父(或伯父),在當時是非常出名的人物,
「臥龍」、「鳳雛」和「水鏡先生」這三個大家熟悉的稱號都出自他的手筆,
這麼算起來,其實龐德公應該才是水鏡學園的校長才對....XD

龐統少年時期的知名度不高,只有龐德公把他當個人物,叫他去見司馬徽,
當時司馬徽正在樹上採桑,就這麼坐在樹上和龐統聊了整整一天,
非常驚異於龐統的才華以及龐德公的識人之明,稱龐統為「南州士之冠冕」。

當然我們不確定司馬徽在這裡指的「南州」是包括哪些範圍,
不過算起來至少也該包括荊州在內,說龐統是荊州第一,當然是非常高的評價。


後來龐統擔任南郡功曹時,很喜歡品評人物,評論時經常誇大他們的優點,
有人覺得他嘴砲得太超過了,問他為什麼要這麼嘴砲?

龐統說:「現在天下大亂,好人少而壞人多,我想要勸喻百姓向善,
如果我不這樣做他們就沒有好的名聲,有好的名聲他們就會願意向善,
今天我稱讚十個人、其中有五個人向善的話,那總也成功了一半,
如果這樣能讓一半的人心存善念,那有什麼不好?」

--------------------------------------------------------------------
吳將周瑜助先主取荊州,因領南郡太守。瑜卒,統送喪至吳,吳人多聞其名。
及當西還,並會昌門,陸勣、顧劭、全琮皆往。統曰:「陸子可謂駑馬有逸足之
力,顧子可謂駑牛能負重致遠也。」
謂全琮曰:「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
。雖智力不多,亦一時之佳也。」
績、劭謂統曰:「使天下太平,當與卿共料四
海之士。」深與統相結而還。

張勃吳錄曰:或問統曰:「如所目,陸子為勝乎?」統曰:「駑馬雖精,所致
一人耳。駑牛一日行三百里,所致豈一人之重哉!」劭就統宿,語,因問:「卿
名知人,吾與卿孰愈?」統曰:「陶冶世俗,甄綜人物,吾不及卿;論帝王之秘
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劭安其言而親之。
--------------------------------------------------------------------

周瑜死後,龐統送喪到江東,江東人素聞龐統大名,全部跑來看他長得有多醜(咦?)
其中比較有名的幾個包括陸勣、顧劭、全琮在內全部跑來了,
聽說龐統很喜歡評論人物,全部圍著龐統要他幫大家算命。


龐統:「陸勣就像馬一樣跑得很快、顧劭就像牛一樣可以拖著一堆東西走很遠,
全琮你雖然沒什麼腦袋,但放在現代也算不錯了啦!」

鄉民:「照你這麼說,你覺得這三個人裡最好的是陸勣囉?」(鄉民引戰!)

龐統:「沒有這回事,馬跑得很快沒錯,但馬一次只載得動一個人;
牛雖然一天只能爬三百里,但是他可以載的重量豈止一個人而已?」

顧劭:「哞~那你說說看,我這頭牛跟你哪一個比較好?」

龐統:「教化百姓、陶冶性情、選拔人才,這些我不如你,
但是論帝王之術、婊人之道,這些你肯定是比不上我的....」

都說龐統喜歡讚美人,結果卻把人比喻成畜生,這....

當然我們不是古代人,沒辦法深刻體會被比為牛馬算不算是個好的評價,
不過既然這幾個被罵畜生的當事人倒是都聽得很高興,應該是真的不錯吧!
唯一看來不太高興的是被說沒腦袋的全琮,後來都沒看他再跟龐統講話了....XD

龐統離開前,眾人依依不捨,相約有一天如果天下太平要天天聚在一起打嘴砲。

--------------------------------------------------------------------
 先主領荊州,統以從事守耒陽令,在縣不治,免官。吳將魯肅遺先主書曰:
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
諸葛亮亦言之於
先主,先主見與善譚,大器之,以為治中從事。親待亞於諸葛亮,遂與亮併為軍
師中郎將。

江表傳曰:先主與統從容宴語,問曰:「卿為周公瑾功曹,孤到吳,聞此人密
有白事,勸仲謀相留,有之乎?在君為君,卿其無隱。」統對曰:「有之。」備
嘆息曰:「孤時危急,當有所求,故不得不往,殆不免周瑜之手!天下智謀之士
,所見略同耳。時孔明諫孤莫行,其意獨篤,亦慮此也。孤以仲謀所防在北,當
賴孤為援,故決意不疑。此誠出於險塗,非萬全之計也。」
--------------------------------------------------------------------

後來孫權聽魯肅的建議將南郡(江陵)借給劉備,龐統突然就變成劉備的屬下了,
這裡我們只能推測孫權在出借南郡時也順便連南郡原本的文官系統一起打包,
因此原為南郡功曹的龐統也順便被劉備給「借」來了,這一借再也沒有還....
(劉備:趕快去查一下魯肅、呂蒙和陸遜有沒有在南郡當過官,快!)

龐統到劉備帳下後被分配到耒陽做縣令,縣令幹得亂七八糟被免職,
三國演義把這一段改編成一段非常生動的故事,不過正史中就是這麼寥寥數語而已;
魯肅聽到這件事以後大驚失色,不是說他有無敵相人之術嗎?趕快寫信給劉備:
「龐統不是治理百里之地的人啊,要讓他擔任治中、別駕才能顯示他的才能!」

劉備把龐統找來聊天,一聊之下驚為天人,加上諸葛亮的推薦,
這才任命龐統為治中從事、軍師中郎將,親厚僅次諸葛亮(關羽、張飛:........)


劉備:「之前我到東吳的時候,聽說周瑜曾經密奏孫權想把我留在江東,
你當過周瑜的手下,有沒有聽說過這件事?
有就講沒關係,之前各為其主,我不會怪你。」

龐統:「有啊。」(OS:千萬不能讓你知道其實這主意就是我出的....)

劉備:「呼,好險!」(OS:你以為我不知道你有多會婊人嗎?)

--------------------------------------------------------------------
亮留鎮荊州。統隨從入蜀。

九州春秋曰:統說備曰:「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
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
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
備曰:「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
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故而
失信義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統曰:「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
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
不取,終為人利耳。」備遂行。
--------------------------------------------------------------------

接下來劉璋召喚劉備,劉備將諸葛亮留在荊州,帶領新來的龐統入蜀,
原本劉備可能還沒有意思要去奪劉璋的基業,龐統就來當這個壞人:


龐統:「荊州連年戰亂殘破不堪,北邊有曹操、東邊有孫權,根本沒什麼搞頭,
現在益州要錢有錢要人有人,什麼都有,可以藉以成就大業。」

劉備:「我現在能跟曹操對抗,靠的不就是他做什麼我就不做什麼嗎?
曹操殘暴我就寬仁、曹操詭詐我就忠厚、什麼都跟他相反就對了,
如果現在我這麼做了,那跟曹操還有什麼不一樣?」
(曹操:幹,我平常都不吃大便的,那你吃嗎?)

龐統:「做人腦袋要靈活一點啊,兼併弱小以抗強敵,那是春秋五霸的事業,
反正我們把劉璋打下來以後封一大塊領地給他就好,這樣哪裡傷了信義?
現在你到口的肥肉不吃,總有一天會被人夾走的。」

劉備:「好吧,就聽你的。」(OS:姓龐的你真的很愛婊人....)

--------------------------------------------------------------------
 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曰:「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
勞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還成都
,先主當為璋北征漢中,統復說曰:「陰選精兵,晝夜兼道,徑襲成都;璋既不
武,又素無預備,大軍卒至,一舉便定,此上計也。楊懷、高沛,璋之名將,各
仗強兵,據守關頭,聞數有箋諫璋,使發遣將軍還荊州。將軍未至,遣與相聞,
說荊州有急,欲還救之,並使裝束,外作歸形;此二子既服將軍英名,又喜將軍
之去,計必乘輕騎來見,將軍因此執之,進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計也。退還
白帝,連引荊州,徐還圖之,此下計也。若沈吟不去,將致大因,不可久矣。」

先主然其中計,即斬懷、沛,還向成都,所過輒克。
--------------------------------------------------------------------

劉備入蜀之後,劉璋擺宴會招待劉備,龐統婊人本性始終不改....


龐統:「趁劉璋就在這裡,立刻把他拿下,我們兵不血刃就可以收下益州了。」

劉備:「我們才剛來沒多久,你這麼搞是要我人心盡失嗎?」

龐統:「好....好吧。」(OS:幹,被識破了....)



其實這個部分個人也以為劉備是對的,先不說他們來多久的問題,
人家當你是朋友找你來作客,你卻在宴會上把主人抓起來佔了他的家,
這樣無論如何說不過去,如果劉備會聽的話他就不是劉備了。

後來劉備和劉璋聊得很開心,劉璋也正式向劉備提出進攻漢中的要求,
劉璋回成都之後,龐統馬上蠢蠢欲動,只是他這次一次提三個計劃給劉備選:

龐統:「媽的每次提案都被拒絕,這次我提三個給你選總行了吧?
上策:秘密挑選精兵,大軍晝夜趕路突襲成都,
劉璋不懂軍事又沒有準備,我們一戰便可平定益州。
中策:在涪關的高沛、楊懷手握重兵,而且看我們不爽很久了,
我們假裝荊州有緊急軍情要離開,他們一定會很高興的來送行,
趁機宰了他們奪取軍隊,再慢慢設法進攻成都。
下策:如果前兩個你都不聽,媽的我們不要打了啦,直接回家!」

劉備:「....好吧,那就選中策好了。」(OS:姓龐的你給我記住....)

同樣的,個人推測龐統在提這三個計劃時,應該已經猜到劉備會接受哪一個了,
上策太急,如果這麼做的話民心問題恐怕不見得比剛剛直接抓劉璋好到哪去;
下策則是太緩,劉備這一趟就是為了奪取益州,根本不可能空手而回。

這叫做二選一法(只是這次是三選一),個人推測老六其實本來就想推中策,
只是直接提怕被拒絕,故意多提兩個劉備不可能答應的計劃給他選,劉備就上勾了。


按照龐統的中策實施後,高沛、楊懷果然中計,
劉備殺二將並奪取其軍隊,益州重鎮涪關落入劉備手中。

--------------------------------------------------------------------
於涪大會,置酒作樂,謂統曰:「今日之會,可謂樂矣。」統曰:「伐人之國
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非仁者邪
?卿言不當,宜速起出!」於是統逡巡引退。先主尋悔,請還。統復故位,初不
顧謝,飲食自若。先主謂曰:「向者之論,阿誰為失?」統對曰:「君臣俱失。
」先主大笑,宴樂如初。

習鑿齒曰:夫霸王者,必體仁義以為本,仗信順以為宗,一物不具,則其道乖
矣。今劉備襲奪璋土,權以濟業,負信違情,德義俱愆,雖功由是隆,宜大傷其
敗,譬斷手全軀,何樂之有?龐統懼斯言之泄宣,知其君之必悟,故眾中匡其失
,而不脩常謙之道,矯然太當,盡其蹇諤之風。夫上失而能正,是有臣也,納勝
而無執,是從理也;有臣則陛隆堂高,從理則群策畢舉;一言而三善兼明,暫諫
而義彰百代,可謂達乎大體矣。若惜其小失而廢其大益,矜此過言,自絕遠讜,
能成業濟務者,未之有也。臣松之以為謀襲劉璋,計雖出於統,然違義成功,本
由詭道,心既內疚,則歡情自戢,故聞備稱樂之言,不覺率爾而對也。備宴酣失
時,事同樂禍,自比武王,曾無愧色,此備有非而統無失,其云「君臣俱失」,
蓋分謗之言耳。習氏所論,雖大旨無乖,然推演之辭,近為流宕也。
--------------------------------------------------------------------

劉備奪取涪關之後,在涪關大宴眾將,置酒作樂。


劉備:「今天的聚會真是快樂啊!」

龐統:「打別人的國家還這麼高興,這樣怎麼稱得上是仁者之兵?」

劉備:「媽的這不就是你的意見嗎?武王伐紂的時候還不是前歌後舞,
你說武王也不是仁者嗎?講這什麼屁話,給我滾出去!」



把龐統趕出去以後,劉備大概也覺得罵得太超過了,又把龐統請回來,
龐統回來以後什麼話都不說,就當剛剛去上廁所一樣,坐回原來的位置談笑自若。

劉備:「剛剛我們講的那些話,到底是誰錯啊?」

龐統:「我們都有錯啦!」(OS:想叫我認錯?門都沒有!)

劉備:「哈、哈、哈....」(OS:這人怎麼這麼難伺候....)



漢晉春秋的作者習鑿齒認為錯在劉備,寫了一大篇理由來支持他的論點,
裴松之也認同習鑿齒的結論,但認為他推論了這麼大一篇純屬唬爛。


--------------------------------------------------------------------
 進圍雒縣,統率眾攻城,為流矢所中,卒,時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則流涕
。拜統父議郎,遷諫議大夫,諸葛亮親為之拜。追賜統爵關內侯,諡曰靖侯。
--------------------------------------------------------------------


劉備軍包圍雒城,龐統親自率眾攻城,被城中的流箭射中,陣亡。

正史並無「落鳳坡」的橋段,三國演義為了捧老七,把這一段做了不少扭曲,
從此老六就整個人黑了,變成一個急功近利自取其死的大傻瓜。

在這之後,三國演義更描寫劉備坐困愁城等待老七救援,這也不是事實,
差不多就在老六陣亡前後,老七率張飛、趙雲從荊州入蜀,整件事純屬巧合,
這樣大規模軍事行動不太可能是臨時起意,應該是早就計劃好的,
只是沒人想到老六身先士卒,居然在雒城攻防戰中箭陣亡,鳳雛折翼。


有很多人認為如果龐統還在,北伐時期的主將是他結局會不會有什麼改變?
坦白講很難說,老六在用兵上的確比老七大膽許多,也許真的會有不同,
但歷史上沒發生的事情,我們也只能流於想像就是了....

jackal59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轉錄自 josephhou ptt看板 Chan_Mou

聊完賈詡,來聊聊郭嘉在正史中的面貌。

和賈詡一樣,郭嘉在我們看得到的史料也同樣具備「郭嘉講話一定要聽」的技能,
與其說他們料事如神,不如說他們都把人性摸得很透,完全在他們掌握之中。

不過嚴格講起來,郭嘉的決策風格和賈詡還是有些不太一樣,
上一篇討論賈詡時,我們可以看出賈詡提的意見其實大部分都非常穩當,
即使當下不一定能理解(如張繡),事後聽他解釋也一定能聽得懂他的邏輯。

但郭嘉不一樣,我們常常發現郭嘉提出的意見大多數人都不敢附和,
有些計策聽起來很像是在走鋼索,只要走錯一步很可能就是滅頂之災,
在史料上的許多地方看起來,郭嘉才是真正與天賭命的代言人,
但是很奇怪,即使只有他一個人贊成,郭嘉就是有辦法讓曹操聽他的,
重點是他每一次都賭贏了,簡直堪稱一千八百年前的賭神。

如果說賈詡料事如神是因為有簽賭,那郭嘉一定是最大的組頭....(大誤)

--------------------------------------------------------------------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也.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
者審于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
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於是遂去
之.先是時,潁川戲志才,籌畫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與荀彧書曰:「
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彧薦嘉.召見,
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表為司空軍祭酒.
--------------------------------------------------------------------


首先是選擇主公的眼光,和荀彧一樣,郭嘉也曾經先投奔袁紹,
結果也完全一樣,聊完以後就認為袁紹沒有搞頭,於是改投曹操門下。

順便回答推文中的問題,戲志才的名字似乎只有在這裡出現過一次。

--------------------------------------------------------------------
征呂布,三戰破之,布退固守.時士卒疲倦,太祖欲引軍還,嘉說太祖急攻之
,遂禽布.語在荀攸傳.

(荀攸傳)是歲,太祖自宛征呂布,至下邳,布敗退固守,攻之不拔,連戰,士
卒疲,太祖欲還.攸與郭嘉說曰:「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北,其銳氣衰矣.
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夫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之未復,宮謀之未
定,進急攻之,布可拔也.」乃引沂﹑泗灌城,城潰,生禽布.

傅子曰︰太祖欲引軍還,嘉曰︰「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
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今布每戰輒破,氣衰力盡,內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
項籍,而困敗過之,若乘勝攻之,此成禽也。」
太祖曰︰「善。」
--------------------------------------------------------------------


這一段大家應該很熟才對(這不就是火鳳的重點嗎),我就不多說了。

其實曹操打呂布打得蠻辛苦的,從西元194年初打到198年底,
中間打打停停,主要是那幾年糧食收成很差,常常兩邊打到沒糧只好停戰,
直到曹操從196年底開始屯田,呂布才逐漸不是曹操的對手。

荀攸傳裡面還有提到一個火鳳板眾應該會很有興趣的主題,
郭嘉和荀攸對陳宮的評價是「陳宮有智而遲」,他很有謀略,但是主意拿得慢;
也許在火鳳裡面每次讓他一算就是幾百條,靈感就是從這裡來的....


--------------------------------------------------------------------
魏書曰︰劉備來奔,以為豫州牧。或謂太祖曰︰「備有英雄志,今不早圖,後
必為患。」太祖以問嘉,嘉曰︰「有是。然公提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誠仗
信以招俊傑,猶懼其未也。今備有英雄名,以窮歸己而害之,是以害賢為名,則
智士將自疑,回心擇主,公誰與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
機,不可不察﹗」
太祖笑曰︰「君得之矣。」

傅子曰︰初,劉備來降,太祖以客禮待之,使為豫州牧。嘉言於太祖曰︰「備
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
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

是時,太祖奉天子以號令天下,方招懷英雄以明大信,未得從嘉謀。會太祖使備
要擊袁術,嘉與程昱俱駕而諫太祖曰︰「放備,變作矣﹗」時備已去,遂舉兵以
叛。太祖恨不用嘉之言。案魏書所云,與傅子正反也。
--------------------------------------------------------------------

這一段是郭嘉對於劉備剛投奔曹操時對他的評價,
應該也是曹操唯一一次沒有聽郭嘉的建議,這個代價好大啊....

第一段是說郭嘉認為劉備「不能殺」,第二段是說劉備「不能放」,
裴松之在最後認為這兩段紀錄自相矛盾,我倒是不這麼認為,
不能殺、不能放,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有一種方法叫做「軟禁」,
反正劉備又跑不掉,只要把他綁在許昌,劉備再有通天本事也做不出什麼來。

結果曹操就這麼把劉備給放走了,這個代價相信他一輩子也忘不了....


--------------------------------------------------------------------
孫策轉鬥千里,盡有江東,聞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將渡江北襲許.眾聞皆
懼,嘉料之曰:「策新并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
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
必死於匹夫之手.」
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

傅子曰︰太祖欲速征劉備,議者懼軍出,袁紹擊其後,進不得戰而退失所據。
語在武紀。太祖疑,以問嘉。嘉勸太祖曰︰「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備新起
,眾心未附,急擊之必敗。此存亡之機,不可失也。」
太祖曰︰「善。」遂東征
備。備敗奔紹,紹果不出。臣松之案武紀,決計征備,量紹不出,皆出自太祖。
此雲用嘉計,則為不同。又本傳稱嘉料孫策輕佻,必死於匹夫之手,誠為明於見
事。然自非上智,無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襲許年死,此蓋事之偶合。
--------------------------------------------------------------------

從這裡開始,我們可以看到郭嘉逐漸展現他料事如神的天才。

曹操即將與袁紹開戰,黃河兩岸戰雲密布,卻接連傳來兩個天大的壞消息,
第一個是劉備果然造反了,第二個是孫策即將偷襲許昌(現在剛好畫到這裡嘛)

不要看漫畫裡曹操好像胸有成竹,所有人都認定他一定會打贏袁紹的樣子,
事實上說袁紹的實力在曹操十倍以上都不誇張,開戰前曹操是一點把握都沒有的,
光是面前的袁紹就快搞不定了,何況背後還有兩個人想來捅你一刀?

換成是你,你會怎麼做?

劉備立足未穩,趁這個時候去打肯定一碰即潰,這大家都知道,
問題是袁紹就在對面,東征徐州好歹一兩個月跑不掉,袁紹趁機南下怎麼辦?
劉備為什麼敢造反,就是看準曹操分身乏術,根本不可能拿他怎麼樣。

結果郭嘉一句話:「打!」

郭嘉的理由很簡單,袁紹這麼遲鈍的人,他一定不會這麼快就來的,
當時肯定引起非常激烈的反對聲浪,再怎麼說,這簡直是拿曹操的命在賭,
而且袁紹帳下能人也不少,難道真的沒有人曾經建議袁紹趁機南下嗎?
當然是有的,這個人大家應該也很熟悉,就是在火鳳中似乎還沒露面的田豐。

袁紹這個人很有意思,差不多從這時候開始,所有對他有利的意見他一概不採納,
每次在關鍵時刻要做決策的時候,他總是選擇了那個讓他萬劫不復的意見;
相信大家知道這個故事的後續,這次袁紹的理由是兒子生病不能出兵,
田豐氣到摔手杖說:「夫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



關於孫策的部分就更玄了,孫策當時席捲江東,並準備偷襲許昌,
結果郭嘉一句話:「不用理他,他遲早有一天會被刺客幹掉,來不了的。」

這是三小?(這計策換成是你你敢聽嗎....)

裴松之在附註中也對郭嘉這次神乎其技的判斷力提出了強烈的質疑,
郭嘉認為孫策喜歡獨來獨往,遲早有一天會被行刺,這個判斷無疑是非常高明的,
問題是,你怎麼知道孫策會在哪一天的哪裡,被哪一個人行刺啊?
這麼說好了,萬一他是在攻下許昌很久以後的某一天才被行刺怎麼辦啊?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我合理懷疑這刺客根本就是郭嘉派去的吧....

--------------------------------------------------------------------
從破袁紹,紹死,又從討譚、尚于黎陽,連戰數克.諸將欲乘勝遂攻之,嘉曰
「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鬥其間,還相離也
.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
後擊之,可一舉定也.」
太祖曰:「善.」乃南征.軍至西平,譚、尚果爭冀州
.譚為尚軍所敗,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還救之,遂從定鄴.又從攻譚於
南皮,冀州平.封嘉洧陽亭侯.

傅子曰︰河北既平,太祖多辟召青、冀、幽、並知名之士,漸臣使之,以為省
事掾屬。皆嘉之謀也。
--------------------------------------------------------------------

袁紹死後,曹操乘勝追擊,一路把袁軍扁到黃河以北,
這時候曹軍眾將肯定是志得意滿,準備一口氣把整個河北全部吞下來,
結果郭嘉說話了:「不要打了,我們假裝回頭去打劉表吧!」

乘勝追擊不是最粗淺的兵法嗎,為什麼郭嘉偏偏反其道而行呢?
他的理由也很簡單,袁紹死前根本沒處理好死後繼位的問題,
現在是被我們逼得急了不得不聯手,等我們一走他們一定馬上打起來,
這就是「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的道理。

這次郭嘉的意見看起來正常多了,大概也沒什麼人反對,曹操就採納了,
果然曹操前腳剛走,袁譚、袁尚兄弟自己就打起來了,想死也不是這樣的;
袁譚不敵,居然求助於曹操,曹操渡河大破袁尚,回頭順手把袁譚一起幹掉了。

--------------------------------------------------------------------
太祖將征袁尚及三郡烏丸,諸下多懼劉表使劉備襲許以討太祖,嘉曰:「公雖
威震天下,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且袁紹有恩
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烏
丸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俱應,以生蹋頓之心,成覬覦之計,恐
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
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貴
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
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太祖乃密出盧龍塞,直指單于庭.虜卒聞太祖至,惶怖
合戰.大破之,斬蹋頓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遼東.

(曹操傳)將北征三郡烏丸,諸將皆曰:「袁尚,亡虜耳,夷狄貪而無親,豈能
為尚用?今深入征之,劉備必說劉表以襲許.萬一為變,事不可悔.」惟郭嘉策
表必不能任備,勸公行.夏五用,至無終.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疇請
為鄉導,公從之.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絕不通,乃塹山堙谷五百餘里,經白檀
,歷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
未至二百里,虜乃知之.尚、熙與蹋頓﹑遼西
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
眾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
,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

這一仗是曹操平定北方的最後一戰,也是郭嘉人生最後的光芒。

袁紹的三個兒子中,袁譚已死,袁熙、袁尚逃亡塞北(抱歉沒有袁方)
有很多人認為袁家已經沒什麼影響力了,不需要勞師動眾遠征,
更多人擔心的是劉備就在新野,萬一舉傾國之力遠征,被劉備開後門怎麼辦?

郭嘉的一句話,又瓦解了反對派的意見。
「劉備現在受到劉表節制,劉表這個人啊,跟鄉民一樣只會打嘴砲啦,
他自己知道自己駕馭不了劉備,不可能託付他什麼重任的,
主公你儘管去吧,後面留幾個稻草人嚇嚇他們就夠了啦。」


從一開始到現在,郭嘉已經評論過了袁紹、呂布、劉備、孫策、劉表,
幾乎全部的對手都被他看透了,每個都是一針見血,完全抓住他們的缺點;
這次當然也不例外,劉表果然沒有同意劉備趁機偷襲許昌的建議。


遠征軍到易州時,郭嘉又提出一個非常大膽的建議,
曹軍遠征塞北,糧草一定帶得不少,但是帶太多輜重對行軍速度非常不利,
於是郭嘉建議曹操拋棄輜重輕兵急襲,絕對可以收到偷襲的效果。

從曹操傳的記載,可以看出這一場千里奔襲絕對不是想像中的那麼輕鬆,
拋棄輜重完全是破釜沉舟的打法,要是情況稍微不利甚至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但是郭嘉就是敢賭,曹操就是敢聽,率全軍穿越五百多里的山路,
這樣的膽識,不輸給拿破崙在馬倫哥戰役中翻越阿爾卑斯山的氣魄;
整個三國時代大概只有鄧艾幹過類似的事,當然最後結果也都是好的,
不過鄧艾滅蜀的運氣成份實在太大,其實是很有機會變成軍事史的大笑話的....

最後,曹操派張遼為前鋒突擊,烏丸軍大潰,曹操正式統一北方。
萬一火鳳有幸畫到這一段,也許我們又有機會看到張遼的劍圍了....

--------------------------------------------------------------------
嘉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太祖曰:「唯奉孝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
城還,疾篤,太祖問疾者交錯.及薨,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
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
乃表
曰:「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
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可
增邑八百戶,并前千戶.」諡曰貞侯.子奕嗣.

後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歎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能持正,亦
悅焉.

傅子曰︰太祖與荀彧書,追傷嘉曰︰「郭奉孝年不滿四十,相與周旋十一年,
阻險艱難,皆共罹之。又以其通達,見世事無所凝滯,欲以後事屬之,何意卒爾
失之,悲痛傷心。今表增其子滿千戶,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
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又與彧書曰︰「追惜奉孝,
不能去心。其人見時事兵事,過絕於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
方,則不生還』。然與共論計,雲當先定荊。此為不但見計之忠濃,必欲立功分
,棄命定。事人心乃爾,何得使人忘之﹗」
--------------------------------------------------------------------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幾件事,第一個是曹操對郭嘉滿滿的愛,
第二個是曹操真的很愛寫信跟荀彧聊天,其實他們根本是筆友吧....(誤)

在郭嘉的生前和死後,正好是曹操一生事業最大的轉折點,是巧合嗎?
郭嘉在世的時候,曹操簡直戰無不勝,從一個規模不大的軍閥打到統一北方,
但是郭嘉死後,曹操唯一在戰場上贏得比較漂亮的一仗只有打敗馬超那個沒腦小子,
打張魯多少有點運氣成份,除此之外大規模的戰爭幾乎都沒辦法取得什麼戰果;
烏林之戰不敵周瑜、漢中爭奪戰敗給法正、濡須之戰也過不了呂蒙的防線。


除了曹操對郭嘉滿滿的愛以外,曹操對郭嘉之死的傷心也是有原因的,
在三國創始者中,曹操、劉備、孫堅算是同輩,當時差不多都是五十多歲,
曹操的主要謀臣中,二荀、賈詡、程昱也都是這一輩的,有的甚至還更老一點,
這個年紀在古代已經算老人了,講難聽一點,就算突然死掉也不會有人覺得奇怪。

看看對面的劉孫陣營,孫權不用說了,他年紀大概連曹操的一半都不到,
周瑜、諸葛亮、魯肅甚至稍後登場的龐統、呂蒙、陸遜的年齡大約都在三十上下,
理論上如果大家活的年紀差不多,這些人都可以比曹操多活二三十年,
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曹操從創業到現在也不過十多年而已,
曹操帳下年輕一輩唯一可以跟他們抗衡的,也只剩下還不滿四十歲的郭嘉了,
沒想到郭嘉居然就這麼死了,我們不難想像當時曹操該是多麼驚慌失措。

聽說曹操在傷心之餘寫了一首歌來紀念郭嘉,這首歌好像是這樣唱的:
「沒有郭哪裡會有嘉,是千古流傳的話,多少歷史的教訓證明,失去郭嘉多可怕~」

當然,曹操一定沒想到南方這些年輕人居然有超過一半會死得比他還早....


另外,史料形容郭嘉「不治行檢」,被陳群幹譙了很多次,
但是郭嘉完全不鳥陳群,曹操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件事也就這麼算了。

當然我們是沒辦法想像郭嘉到底是過怎樣的生活,以現代的標準來看,
大概就酗酒、嗑藥、泡夜店之類的....對了,還是賭鬼一個,愛拿主公的命去賭,
也許他一向身體不好,跟他的生活習慣也有點關係就是了。



從賈詡和郭嘉的比較中,我個人是對郭嘉比較推崇一些,
一部分我開頭就提到,郭嘉敢提別人不敢提的建議,而且每次都證明他是對的,
講白一點就是「如果你不告訴我這個人是八奇,我還以為他是瘋子。」

另外,郭嘉還有一個技能是賈詡辦不到的:我的提案從來無人可拒。
在曹操帳下11年,曹操對郭嘉幾乎是言聽計從,也開創了曹操的霸業。

公元207年,三十八歲的天才郭嘉病亡,也許是歷史開了大家一個玩笑,
因為就在同一年,劉備從隆中請出了另一個名叫諸葛亮的天才,
老四和老七的對決,從此就只能在漫畫和電動裡看到了....

只是我不喜歡漫畫的結果就是了,郭嘉哪有這麼弱!(翻桌)

jackal59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轉錄自 josephhou     ptt看板 Chan_Mou
-------------------------------------------------------------------
董卓之入洛陽,詡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遷討虜校尉.卓婿中郎將牛輔屯陝,
詡在輔軍.卓敗,輔又死,眾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散,閒行歸鄉
里.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
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
,若不濟,走未後也.」
眾以為然.傕乃西攻長安.語在卓傳.後詡為左馮翊,
傕等欲以功侯之,詡曰:「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不受.又以為尚書僕
射,詡曰:「尚書僕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詡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縱
詡昧于榮利,奈國朝何!」乃更拜詡尚書,典選舉,多所匡濟,傕等親而憚之.
會母喪去官,拜光祿大夫.傕﹑汜等入長安中,傕復請詡為宣義將軍.傕等和,
出天子,祐護大臣,詡有力焉.天子既出,詡上還印綬.是時將軍段煨屯華陰,
與詡同郡,遂去傕託煨.詡素知名,為煨軍所望.煨內恐其見奪,而外奉詡禮甚
備,詡愈不自安.

張繡在南陽,詡陰結繡,繡遣人迎詡.詡將行,或謂詡曰:「煨待君厚矣,君
安去之?」詡曰:「煨性多疑,有忌詡意,禮雖厚,不可恃,久將為所圖.我去
必喜,又望吾結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繡無謀主,亦願得詡,則家與身必俱全
矣.」
詡遂往,繡執子孫禮,煨果善視其家.
--------------------------------------------------------------------
以上是賈詡比較早期的事蹟,一開始賈詡被編在牛輔的帳下,
董卓事敗、牛輔被刺之後,王允又在長安放出風聲要嚴懲董卓在外面的餘黨,
李傕、郭汜、張濟等人想解散部隊各自逃命,這時賈詡就跳出來阻止。

「你們如果解散軍隊各自逃生,那朝廷只要派個亭長就可以把你們一網打盡,
不如趁著部隊還在進攻長安為董卓報仇,打贏了天下就是我們的,
如果不幸打敗了,到時候再逃也還不遲(反正都是個人顧性命嘛....)。」

....結果長安就被他們攻下來了。


有些人因為李傕、郭汜進長安以後亂搞,結果怪到幫他們出主意的賈詡身上,
說李郭等人被殺關賈詡什麼事,怎麼幫他們出這種餿主意,反而加速了漢朝的滅亡?
其實個人對於這種說法是很不以為然的,王允要殺董卓舊部、又說要盡誅涼州人,
賈詡本來在牛輔軍中(總不能說他不算董卓舊部吧),論出身他也是涼州人,
要是眾人被一網打盡,腦袋上挨這一刀的怎麼可能少得了賈詡的份?

所以他說這是救命之計,他要救的可不是李傕和郭汜,也是救他自己的命啊!

進長安之後,李傕、郭汜等人開始亂搞,對賈詡表面親近私下卻防著他,
賈詡和李郭兩人貌合神離,想想待著也沒意思,就跑去投靠段煨,
結果因為賈詡名氣太響,段煨怕他的軍隊被賈詡連根拔走,
表面上也是做足功夫,但賈詡已經看得出來他繼續待在這裡不太安全。

最後賈詡決定投靠張繡,有人問他:「段煨對你不錯啊,你這樣走好嗎?」

賈詡說:「段煨生性多疑,表面上禮數周到,其實很忌憚我,待久了可能會出事,
他看到我離開會很高興,又希望我替他拉盟友,一定會善待我妻子,
張繡正好缺謀主,也會很歡迎我,這樣我的身家不就一次保全了?」


結果完全如賈詡所說,張繡對賈詡執子孫之禮,段煨也果然善待賈詡的家屬。




--------------------------------------------------------------------
詡說繡與劉表連和.太祖比征之,一朝引軍退,繡自追之.詡謂繡曰:不可
追也,追必敗.」
繡不從,進兵交戰,大敗而還.詡謂繡曰:「促更追之,更戰
必勝.」
繡謝曰:「不用公言,以至於此.今已敗,奈何復追?」詡曰:「兵勢
有變,亟往必利.」繡信之,遂收散卒赴追,大戰,果以勝還.問詡曰:「繡以
精兵追退軍,而公曰必敗;退以敗卒擊勝兵,而公曰必剋.悉如公言,何其反而
皆驗也?」詡曰:「此易知耳.將軍雖善用兵,非曹公敵也.軍雖新退,曹公必
自斷後;追兵雖精,將既不敵,彼士亦銳,故知必敗.曹公攻將軍無失策,力未
盡而退,必國內有故;已破將軍,必輕軍速進,縱留諸將斷後,諸將雖勇,亦非
將軍敵,故雖用敗兵而戰必勝也.」繡乃服.
--------------------------------------------------------------------



賈詡在張繡帳下時期,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這一仗了。

曹操率軍打張繡,打到一半突然莫名其妙退兵了,張繡準備率軍追擊,
賈詡勸張繡說:「不要追,追了一定會輸。」張繡不聽,果然大敗而歸。

沒想到張繡才帶敗兵回來,賈詡突然又叫他趕快去追,這次一定會贏,
張繡大概以為賈詡在開他玩笑,剛剛叫我不要追,現在打敗了又叫我追是怎樣?
賈詡也懶得跟他廢話,叫你去你就去!結果這次還真的打贏了....


張繡雖然贏了,但是贏得一頭霧水,完全搞不懂賈詡怎麼能未卜先知,
我剛剛帶著精兵去追一群急著回家的人,你說我打不贏,結果還真的打不贏;
現在你卻叫我帶著剛打敗的部隊去追剛打勝的部隊,你說會贏還真的贏了。
是怎樣,你跟對方串通好的還是簽賭啊?以下是賈詡嘴砲教學時間:

「這還不簡單,你雖然仗打得不錯,但還不是曹操的對手,
曹操打你打到一半突然莫名其妙就退兵了,一定是後方出了問題,
既然不是因為打敗仗,曹操一定會親自斷後,所以我知道你打不贏;
等曹操打贏以後,為了趕快回家一定會全速落跑,頂多派幾個大將斷後,
曹操的手下又不是你的對手,所以我知道你一定打得贏。」


所以在賈詡的眼裡,其實張繡比夏侯兄弟、曹仁、于禁、徐晃等人都強。XD


--------------------------------------------------------------------
太祖拒袁紹於官渡,紹遣人招繡,并與詡書結援.繡欲許之,詡顯於繡坐上謂
紹使曰:「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繡驚懼曰:「何
至於此!」竊謂詡曰:「若此,當何歸?」詡曰:「不如從曹公.」繡曰:「袁
彊曹弱,又與曹為讎,從之如何?」詡曰:此乃所以宜從也.夫曹公奉天子以
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彊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
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
也.願將軍無疑!」
繡從之,率眾歸太祖.太祖見之,喜,執詡手曰:「使我信
重於天下者,子也.」
--------------------------------------------------------------------



接下來是押寶的問題,曹操和袁紹即將開打,都很積極的到處拉盟友,
袁紹先派人去招攬張繡,張繡也有意願投靠袁紹,看起來一拍即合,
結果賈詡直接翻桌,說袁紹連自己兄弟都搞不定了,還想搞定其他人?

把袁紹的使者趕走以後張繡問說不投袁紹還能投誰,賈詡說不如投曹操,
張繡更加傻眼,怎麼會捨強就弱,而且我們不是跟曹操有仇嗎?


於是賈詡又開始嘴砲了,就是因為這樣才更應該投曹操啊!

「第一,天子在曹操那邊,道理上他就先佔了上風;
第二,就是因為袁紹比較強,我們這點人馬他哪會看得上眼,
曹操人手不足,得到我們一定會很高興;
第三,既然是有意稱霸天下的人,一定不會計較這點私怨,
演戲也要演給天下人看,讓大家知道曹公是多麼心胸寬大....」



....然後張繡就投靠曹操了。

以結果論來看,賈詡的確在曹操那裡混得不錯,可是張繡就不一定了,
雖然我們也不能說賈詡唬爛他,曹操的確沒有跟張繡計較殺子之仇,
只是他沒告訴張繡有一天曹丕會跟他計較殺兄之仇而已....XD




--------------------------------------------------------------------
太祖領冀州牧,徙詡為太中大夫.建安十三年,太祖破荊州,欲順江東下.詡
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
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太祖不從,軍遂無
利.
--------------------------------------------------------------------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下,劉琮舉荊州投降,
曹操志得意滿想順江直取江東,賈詡又出來說話了:

「別鬧了啊,你現在名聲這麼大,只要把荊州照顧好,讓百姓安居樂業,
根本不需要出兵,到時候江東就會自己投降的。」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我不知道曹操為什麼有臉講出下面這句千古名言。



曹操:若老四在,不使孤至此。

賈詡:放屁!(如果他在現場的話....)


--------------------------------------------------------------------
太祖後與韓遂、馬超戰於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并求任子.詡以為可偽許之
.又問詡計策,詡曰:「離之而已.」太祖曰:「解.」一承用詡謀.語在武紀
.卒破遂、超,詡本謀也.
--------------------------------------------------------------------


曹操和馬超、韓遂開戰,馬超打不太下去了想求和,
賈詡一句「離之而已」就判了他們死刑,關中軍內鬨,曹操輕鬆得勝。




--------------------------------------------------------------------
是時,文帝為五官將,而臨菑侯植才名方盛,各有黨羽,有奪宗之議.文帝使
人問詡自固之術,詡曰:「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
.如此而已.」文帝從之,深自砥礪.太祖又嘗屏除左右問詡,詡嘿然不對.太
祖曰:「與卿言而不答,何也?」詡曰:「屬適有所思,故不即對耳.」太祖曰
:「何思?」詡曰:「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太祖大笑,於是太子遂定.
詡自以非太祖舊臣,而策謀深長,懼見猜疑,闔門自守,退無私交,男女嫁娶,
不結高門,天下之論智計者歸之.
--------------------------------------------------------------------


最後是立嗣問題,曹丕、曹植兩派爭奪不休,讓曹操頭痛了好一陣子,
賈詡其實私底下算是挺曹丕的,但表面上大家都看不出來他支持任何一方,
曹操到處求神問卜,總算有一天問到賈詡了,你說我這兩個兒子怎麼樣?


賈詡:..............................(在發呆,可能是睡著了)

曹操:問你話啊,搞什麼東西不回答?

賈詡:我剛剛在想事情,所以沒有馬上回答。

曹操:我問你問題你不專心聽,在想什麼?

賈詡:我想到了袁紹、劉表父子。



這個回答非常高明,曹操會願意問賈詡,一定是賈詡的意見有一定程度的權威,
如果賈詡直接表態支持其中一方,他的意見很可能馬上會被丟進垃圾桶,
但是他選擇了旁敲側擊的方式,而且一擊直接命中目標。

袁紹、劉表在立嗣的時候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不喜歡長子、喜歡小兒子,
其中袁紹棄袁譚立袁尚、劉表棄劉琦立劉琮,結果都在死後不久馬上出問題,
最重要的是,這兩個勢力都是曹操親手滅掉的,曹操的感受應該比別人更加深刻。

從賈詡講完這句話以後,從此曹丕就確立了世子的地位,
也許是出於報恩,在曹丕即位後賈詡一直身居高位,直至七十七歲高齡善終。


-------------------------------------------------------------------
文帝即位,以詡為太尉,進爵魏壽鄉侯,增邑三百,并前八百戶.又分邑二百
,封小子訪為列侯.以長子穆為駙馬都尉.帝問詡曰:「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
,吳、蜀何先?」對曰:「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陛下應期受禪,撫臨
率土,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
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議見兵勢,據險守要,汎舟江湖,
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群臣,無備
、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為當今宜
先文後武.」文帝不納.後興江陵之役,士卒多死.
--------------------------------------------------------------------


曹丕即位後,有一天問賈詡,劉備跟孫權哪一個比較好打?應該先打哪個?

賈詡說,劉備、孫權、諸葛亮、陸遜都還在,現在朝中沒有人是他們的對手,
所以兩個都不好打,你先把自己內部搞定,再來解決他們的問題吧!

曹丕不聽,派兵進攻江陵,結果損兵折將而返。


--------------------------------------------------------------------
荀勗別傳曰:晉司徒闕,武帝問其人於勗。荅曰:「三公具瞻所歸,不可用非
其人。昔魏文帝用賈詡為三公,孫權笑之。」
--------------------------------------------------------------------


這是後來有人想婊賈詡的故事。

司馬炎篡魏後,司徒出缺,司馬炎就問荀勗(荀爽的曾孫)誰可以繼任,
荀勗說「三公要慎選啊,以前曹丕用賈詡當太尉,就被孫權笑了。」

坦白講,晉朝開國功臣這群王八蛋想婊賈詡,還早個幾百年咧,
想要婊姓賈的,先把你們家老闆重用的那個姓賈的推出去斬了先。

是誰跟賈充狼狽為奸,異口同聲不肯伐吳、死都不肯離開洛陽去打仗的?
是誰推薦賈南風當太子妃?是誰極力推薦司馬衷(後來的晉惠帝)可以繼承大業?

看看荀勗幹的這些狗屁倒灶,想婊賈詡?你先去婊賈充然後自殺吧!


從賈詡傳中,我們可以歸納出一個很簡單的結論:賈詡講話一定要聽。

因為聽他話的每個都打贏了,不聽他話的每個都打輸了,無一例外。


你說這樣夠威嗎?

jackal59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