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錄自 josephhou ptt看板 Chan_Mou
聊完賈詡,來聊聊郭嘉在正史中的面貌。
和賈詡一樣,郭嘉在我們看得到的史料也同樣具備「郭嘉講話一定要聽」的技能,
與其說他們料事如神,不如說他們都把人性摸得很透,完全在他們掌握之中。
不過嚴格講起來,郭嘉的決策風格和賈詡還是有些不太一樣,
上一篇討論賈詡時,我們可以看出賈詡提的意見其實大部分都非常穩當,
即使當下不一定能理解(如張繡),事後聽他解釋也一定能聽得懂他的邏輯。
但郭嘉不一樣,我們常常發現郭嘉提出的意見大多數人都不敢附和,
有些計策聽起來很像是在走鋼索,只要走錯一步很可能就是滅頂之災,
在史料上的許多地方看起來,郭嘉才是真正與天賭命的代言人,
但是很奇怪,即使只有他一個人贊成,郭嘉就是有辦法讓曹操聽他的,
重點是他每一次都賭贏了,簡直堪稱一千八百年前的賭神。
如果說賈詡料事如神是因為有簽賭,那郭嘉一定是最大的組頭....(大誤)
--------------------------------------------------------------------
郭嘉字奉孝,潁川陽翟人也.初,北見袁紹,謂紹謀臣辛評、郭圖曰:「夫智
者審于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
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於是遂去
之.先是時,潁川戲志才,籌畫士也,太祖甚器之.早卒.太祖與荀彧書曰:「
自志才亡後,莫可與計事者.汝、潁固多奇士,誰可以繼之?」彧薦嘉.召見,
論天下事.太祖曰:「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也.」嘉出,亦喜曰:「真吾主也
.」表為司空軍祭酒.
--------------------------------------------------------------------
首先是選擇主公的眼光,和荀彧一樣,郭嘉也曾經先投奔袁紹,
結果也完全一樣,聊完以後就認為袁紹沒有搞頭,於是改投曹操門下。
順便回答推文中的問題,戲志才的名字似乎只有在這裡出現過一次。
--------------------------------------------------------------------
征呂布,三戰破之,布退固守.時士卒疲倦,太祖欲引軍還,嘉說太祖急攻之
,遂禽布.語在荀攸傳.
(荀攸傳)是歲,太祖自宛征呂布,至下邳,布敗退固守,攻之不拔,連戰,士
卒疲,太祖欲還.攸與郭嘉說曰:「呂布勇而無謀,今三戰皆北,其銳氣衰矣.
三軍以將為主,主衰則軍無奮意.夫陳宮有智而遲,今及布氣之未復,宮謀之未
定,進急攻之,布可拔也.」乃引沂﹑泗灌城,城潰,生禽布.
傅子曰︰太祖欲引軍還,嘉曰︰「昔項籍七十餘戰,未嘗敗北,一朝失勢而身
死國亡者,恃勇無謀故也。今布每戰輒破,氣衰力盡,內外失守。布之威力不及
項籍,而困敗過之,若乘勝攻之,此成禽也。」太祖曰︰「善。」
--------------------------------------------------------------------
這一段大家應該很熟才對(這不就是火鳳的重點嗎),我就不多說了。
其實曹操打呂布打得蠻辛苦的,從西元194年初打到198年底,
中間打打停停,主要是那幾年糧食收成很差,常常兩邊打到沒糧只好停戰,
直到曹操從196年底開始屯田,呂布才逐漸不是曹操的對手。
荀攸傳裡面還有提到一個火鳳板眾應該會很有興趣的主題,
郭嘉和荀攸對陳宮的評價是「陳宮有智而遲」,他很有謀略,但是主意拿得慢;
也許在火鳳裡面每次讓他一算就是幾百條,靈感就是從這裡來的....
--------------------------------------------------------------------
魏書曰︰劉備來奔,以為豫州牧。或謂太祖曰︰「備有英雄志,今不早圖,後
必為患。」太祖以問嘉,嘉曰︰「有是。然公提劍起義兵,為百姓除暴,推誠仗
信以招俊傑,猶懼其未也。今備有英雄名,以窮歸己而害之,是以害賢為名,則
智士將自疑,回心擇主,公誰與定天下?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
機,不可不察﹗」太祖笑曰︰「君得之矣。」
傅子曰︰初,劉備來降,太祖以客禮待之,使為豫州牧。嘉言於太祖曰︰「備
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為之死用。嘉觀之,備終不
為人下,其謀未可測也。古人有言︰『一日縱敵,數世之患。』宜早為之所。」
是時,太祖奉天子以號令天下,方招懷英雄以明大信,未得從嘉謀。會太祖使備
要擊袁術,嘉與程昱俱駕而諫太祖曰︰「放備,變作矣﹗」時備已去,遂舉兵以
叛。太祖恨不用嘉之言。案魏書所云,與傅子正反也。
--------------------------------------------------------------------
這一段是郭嘉對於劉備剛投奔曹操時對他的評價,
應該也是曹操唯一一次沒有聽郭嘉的建議,這個代價好大啊....
第一段是說郭嘉認為劉備「不能殺」,第二段是說劉備「不能放」,
裴松之在最後認為這兩段紀錄自相矛盾,我倒是不這麼認為,
不能殺、不能放,相信大家一定都知道有一種方法叫做「軟禁」,
反正劉備又跑不掉,只要把他綁在許昌,劉備再有通天本事也做不出什麼來。
結果曹操就這麼把劉備給放走了,這個代價相信他一輩子也忘不了....
--------------------------------------------------------------------
孫策轉鬥千里,盡有江東,聞太祖與袁紹相持於官渡,將渡江北襲許.眾聞皆
懼,嘉料之曰:「策新并江東,所誅皆英豪雄傑,能得人死力者也.然策輕而無
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
必死於匹夫之手.」策臨江未濟,果為許貢客所殺.
傅子曰︰太祖欲速征劉備,議者懼軍出,袁紹擊其後,進不得戰而退失所據。
語在武紀。太祖疑,以問嘉。嘉勸太祖曰︰「紹性遲而多疑,來必不速。備新起
,眾心未附,急擊之必敗。此存亡之機,不可失也。」太祖曰︰「善。」遂東征
備。備敗奔紹,紹果不出。臣松之案武紀,決計征備,量紹不出,皆出自太祖。
此雲用嘉計,則為不同。又本傳稱嘉料孫策輕佻,必死於匹夫之手,誠為明於見
事。然自非上智,無以知其死在何年也。今正以襲許年死,此蓋事之偶合。
--------------------------------------------------------------------
從這裡開始,我們可以看到郭嘉逐漸展現他料事如神的天才。
曹操即將與袁紹開戰,黃河兩岸戰雲密布,卻接連傳來兩個天大的壞消息,
第一個是劉備果然造反了,第二個是孫策即將偷襲許昌(現在剛好畫到這裡嘛)。
不要看漫畫裡曹操好像胸有成竹,所有人都認定他一定會打贏袁紹的樣子,
事實上說袁紹的實力在曹操十倍以上都不誇張,開戰前曹操是一點把握都沒有的,
光是面前的袁紹就快搞不定了,何況背後還有兩個人想來捅你一刀?
換成是你,你會怎麼做?
劉備立足未穩,趁這個時候去打肯定一碰即潰,這大家都知道,
問題是袁紹就在對面,東征徐州好歹一兩個月跑不掉,袁紹趁機南下怎麼辦?
劉備為什麼敢造反,就是看準曹操分身乏術,根本不可能拿他怎麼樣。
結果郭嘉一句話:「打!」
郭嘉的理由很簡單,袁紹這麼遲鈍的人,他一定不會這麼快就來的,
當時肯定引起非常激烈的反對聲浪,再怎麼說,這簡直是拿曹操的命在賭,
而且袁紹帳下能人也不少,難道真的沒有人曾經建議袁紹趁機南下嗎?
當然是有的,這個人大家應該也很熟悉,就是在火鳳中似乎還沒露面的田豐。
袁紹這個人很有意思,差不多從這時候開始,所有對他有利的意見他一概不採納,
每次在關鍵時刻要做決策的時候,他總是選擇了那個讓他萬劫不復的意見;
相信大家知道這個故事的後續,這次袁紹的理由是兒子生病不能出兵,
田豐氣到摔手杖說:「夫遭難遇之機,而以嬰兒之病失其會,惜哉!」
關於孫策的部分就更玄了,孫策當時席捲江東,並準備偷襲許昌,
結果郭嘉一句話:「不用理他,他遲早有一天會被刺客幹掉,來不了的。」
這是三小?(這計策換成是你你敢聽嗎....)
裴松之在附註中也對郭嘉這次神乎其技的判斷力提出了強烈的質疑,
郭嘉認為孫策喜歡獨來獨往,遲早有一天會被行刺,這個判斷無疑是非常高明的,
問題是,你怎麼知道孫策會在哪一天的哪裡,被哪一個人行刺啊?
這麼說好了,萬一他是在攻下許昌很久以後的某一天才被行刺怎麼辦啊?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我合理懷疑這刺客根本就是郭嘉派去的吧....
--------------------------------------------------------------------
從破袁紹,紹死,又從討譚、尚于黎陽,連戰數克.諸將欲乘勝遂攻之,嘉曰
:「袁紹愛此二子,莫適立也.有郭圖、逢紀為之謀臣,必交鬥其間,還相離也
.急之則相持,緩之而後爭心生.不如南向荊州若征劉表者,以待其變;變成而
後擊之,可一舉定也.」太祖曰:「善.」乃南征.軍至西平,譚、尚果爭冀州
.譚為尚軍所敗,走保平原,遣辛毗乞降.太祖還救之,遂從定鄴.又從攻譚於
南皮,冀州平.封嘉洧陽亭侯.
傅子曰︰河北既平,太祖多辟召青、冀、幽、並知名之士,漸臣使之,以為省
事掾屬。皆嘉之謀也。
--------------------------------------------------------------------
袁紹死後,曹操乘勝追擊,一路把袁軍扁到黃河以北,
這時候曹軍眾將肯定是志得意滿,準備一口氣把整個河北全部吞下來,
結果郭嘉說話了:「不要打了,我們假裝回頭去打劉表吧!」
乘勝追擊不是最粗淺的兵法嗎,為什麼郭嘉偏偏反其道而行呢?
他的理由也很簡單,袁紹死前根本沒處理好死後繼位的問題,
現在是被我們逼得急了不得不聯手,等我們一走他們一定馬上打起來,
這就是「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的道理。
這次郭嘉的意見看起來正常多了,大概也沒什麼人反對,曹操就採納了,
果然曹操前腳剛走,袁譚、袁尚兄弟自己就打起來了,想死也不是這樣的;
袁譚不敵,居然求助於曹操,曹操渡河大破袁尚,回頭順手把袁譚一起幹掉了。
--------------------------------------------------------------------
太祖將征袁尚及三郡烏丸,諸下多懼劉表使劉備襲許以討太祖,嘉曰:「公雖
威震天下,胡恃其遠,必不設備.因其無備,卒然擊之,可破滅也.且袁紹有恩
于民夷,而尚兄弟生存.今四州之民,徒以威附,德施未加,舍而南征,尚因烏
丸之資,招其死主之臣,胡人一動,民夷俱應,以生蹋頓之心,成覬覦之計,恐
青、冀非己之有也.表,坐談客耳,自知才不足以御備,重任之則恐不能制,輕
任之則備不為用,雖虛國遠征,公無憂矣.」太祖遂行.至易,嘉言曰:「兵貴
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
兼道以出,掩其不意.」太祖乃密出盧龍塞,直指單于庭.虜卒聞太祖至,惶怖
合戰.大破之,斬蹋頓及名王已下.尚及兄熙走遼東.
(曹操傳)將北征三郡烏丸,諸將皆曰:「袁尚,亡虜耳,夷狄貪而無親,豈能
為尚用?今深入征之,劉備必說劉表以襲許.萬一為變,事不可悔.」惟郭嘉策
表必不能任備,勸公行.夏五用,至無終.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疇請
為鄉導,公從之.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絕不通,乃塹山堙谷五百餘里,經白檀
,歷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虜乃知之.尚、熙與蹋頓﹑遼西
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
眾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
,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
--------------------------------------------------------------------
這一仗是曹操平定北方的最後一戰,也是郭嘉人生最後的光芒。
袁紹的三個兒子中,袁譚已死,袁熙、袁尚逃亡塞北(抱歉沒有袁方),
有很多人認為袁家已經沒什麼影響力了,不需要勞師動眾遠征,
更多人擔心的是劉備就在新野,萬一舉傾國之力遠征,被劉備開後門怎麼辦?
郭嘉的一句話,又瓦解了反對派的意見。
「劉備現在受到劉表節制,劉表這個人啊,跟鄉民一樣只會打嘴砲啦,
他自己知道自己駕馭不了劉備,不可能託付他什麼重任的,
主公你儘管去吧,後面留幾個稻草人嚇嚇他們就夠了啦。」
從一開始到現在,郭嘉已經評論過了袁紹、呂布、劉備、孫策、劉表,
幾乎全部的對手都被他看透了,每個都是一針見血,完全抓住他們的缺點;
這次當然也不例外,劉表果然沒有同意劉備趁機偷襲許昌的建議。
遠征軍到易州時,郭嘉又提出一個非常大膽的建議,
曹軍遠征塞北,糧草一定帶得不少,但是帶太多輜重對行軍速度非常不利,
於是郭嘉建議曹操拋棄輜重輕兵急襲,絕對可以收到偷襲的效果。
從曹操傳的記載,可以看出這一場千里奔襲絕對不是想像中的那麼輕鬆,
拋棄輜重完全是破釜沉舟的打法,要是情況稍微不利甚至有全軍覆沒的危險,
但是郭嘉就是敢賭,曹操就是敢聽,率全軍穿越五百多里的山路,
這樣的膽識,不輸給拿破崙在馬倫哥戰役中翻越阿爾卑斯山的氣魄;
整個三國時代大概只有鄧艾幹過類似的事,當然最後結果也都是好的,
不過鄧艾滅蜀的運氣成份實在太大,其實是很有機會變成軍事史的大笑話的....
最後,曹操派張遼為前鋒突擊,烏丸軍大潰,曹操正式統一北方。
萬一火鳳有幸畫到這一段,也許我們又有機會看到張遼的劍圍了....
--------------------------------------------------------------------
嘉深通有算略,達於事情.太祖曰:「唯奉孝為能知孤意.」年三十八,自柳
城還,疾篤,太祖問疾者交錯.及薨,臨其喪,哀甚,謂荀攸等曰:「諸君年皆
孤輩也,唯奉孝最少.天下事竟,欲以後事屬之,而中年夭折,命也夫!」乃表
曰:「軍祭酒郭嘉,自從征伐,十有一年.每有大議,臨敵制變.臣策未決,嘉
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幸短命,事業未終.追思嘉勳,實不可忘.可
增邑八百戶,并前千戶.」諡曰貞侯.子奕嗣.
後太祖征荊州還,於巴丘遇疾疫,燒船,歎曰:「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
初,陳群非嘉不治行檢,數廷訴嘉,嘉意自若.太祖愈益重之,然以能持正,亦
悅焉.
傅子曰︰太祖與荀彧書,追傷嘉曰︰「郭奉孝年不滿四十,相與周旋十一年,
阻險艱難,皆共罹之。又以其通達,見世事無所凝滯,欲以後事屬之,何意卒爾
失之,悲痛傷心。今表增其子滿千戶,然何益亡者,追念之感深。且奉孝乃知孤
者也;天下人相知者少,又以此痛惜。奈何奈何﹗」又與彧書曰︰「追惜奉孝,
不能去心。其人見時事兵事,過絕於人。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常言『吾往南
方,則不生還』。然與共論計,雲當先定荊。此為不但見計之忠濃,必欲立功分
,棄命定。事人心乃爾,何得使人忘之﹗」
--------------------------------------------------------------------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幾件事,第一個是曹操對郭嘉滿滿的愛,
第二個是曹操真的很愛寫信跟荀彧聊天,其實他們根本是筆友吧....(誤)
在郭嘉的生前和死後,正好是曹操一生事業最大的轉折點,是巧合嗎?
郭嘉在世的時候,曹操簡直戰無不勝,從一個規模不大的軍閥打到統一北方,
但是郭嘉死後,曹操唯一在戰場上贏得比較漂亮的一仗只有打敗馬超那個沒腦小子,
打張魯多少有點運氣成份,除此之外大規模的戰爭幾乎都沒辦法取得什麼戰果;
烏林之戰不敵周瑜、漢中爭奪戰敗給法正、濡須之戰也過不了呂蒙的防線。
除了曹操對郭嘉滿滿的愛以外,曹操對郭嘉之死的傷心也是有原因的,
在三國創始者中,曹操、劉備、孫堅算是同輩,當時差不多都是五十多歲,
曹操的主要謀臣中,二荀、賈詡、程昱也都是這一輩的,有的甚至還更老一點,
這個年紀在古代已經算老人了,講難聽一點,就算突然死掉也不會有人覺得奇怪。
看看對面的劉孫陣營,孫權不用說了,他年紀大概連曹操的一半都不到,
周瑜、諸葛亮、魯肅甚至稍後登場的龐統、呂蒙、陸遜的年齡大約都在三十上下,
理論上如果大家活的年紀差不多,這些人都可以比曹操多活二三十年,
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數字,曹操從創業到現在也不過十多年而已,
曹操帳下年輕一輩唯一可以跟他們抗衡的,也只剩下還不滿四十歲的郭嘉了,
沒想到郭嘉居然就這麼死了,我們不難想像當時曹操該是多麼驚慌失措。
聽說曹操在傷心之餘寫了一首歌來紀念郭嘉,這首歌好像是這樣唱的:
「沒有郭哪裡會有嘉,是千古流傳的話,多少歷史的教訓證明,失去郭嘉多可怕~」
當然,曹操一定沒想到南方這些年輕人居然有超過一半會死得比他還早....
另外,史料形容郭嘉「不治行檢」,被陳群幹譙了很多次,
但是郭嘉完全不鳥陳群,曹操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這件事也就這麼算了。
當然我們是沒辦法想像郭嘉到底是過怎樣的生活,以現代的標準來看,
大概就酗酒、嗑藥、泡夜店之類的....對了,還是賭鬼一個,愛拿主公的命去賭,
也許他一向身體不好,跟他的生活習慣也有點關係就是了。
從賈詡和郭嘉的比較中,我個人是對郭嘉比較推崇一些,
一部分我開頭就提到,郭嘉敢提別人不敢提的建議,而且每次都證明他是對的,
講白一點就是「如果你不告訴我這個人是八奇,我還以為他是瘋子。」
另外,郭嘉還有一個技能是賈詡辦不到的:我的提案從來無人可拒。
在曹操帳下11年,曹操對郭嘉幾乎是言聽計從,也開創了曹操的霸業。
公元207年,三十八歲的天才郭嘉病亡,也許是歷史開了大家一個玩笑,
因為就在同一年,劉備從隆中請出了另一個名叫諸葛亮的天才,
老四和老七的對決,從此就只能在漫畫和電動裡看到了....
只是我不喜歡漫畫的結果就是了,郭嘉哪有這麼弱!(翻桌)
- Jul 11 Mon 2011 15:28
武將或軍師之間的對決--郭嘉篇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